“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雙季稻主產區之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700萬畝左右。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富民興桂的頭等大事,牢牢樹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獲得豐收,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
據農情統計,今年廣西全區早稻面積1245余萬畝,超額完成計劃任務的近103%,目前早稻收獲已接近尾聲;夏糧播種面積、單產、總產持續保持“三增長”,增幅均超全國平均增幅1個百分點以上;晚稻面積預計1220萬畝以上,全年糧食豐收在望。
“今年廣西克服‘五月寒’、暴雨洪澇和臺風等氣象災害影響,通過高位推動、政策激勵和高產攻關等一攬子有力舉措,確保糧食生產取得階段性成效。”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夏糧豐收是實現糧食全年豐收的第一場硬仗,要抓緊抓實秋糧生產,奮力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把“飯碗”端牢端穩。
高位推動 牢牢壓實糧食安全責任
近年來,廣西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成立由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黨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研究糧食生產工作;全面推行耕地保護五級“田長制”,建立綜合監測監管快速反應機制和“田長+檢察長”依法治田的協作機制,并將防止耕地“非糧化”列入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以來,自治區層面召開13次專題會議,部署做好春耕備耕、早稻生產、大豆油料生產、防災減災等工作。”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西農業農村部門把撂荒耕地治理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將糧食安全列入設區市績效考核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全區上下一盤棋,高位部署安排,細化工作分工,落實惠農政策,努力增加糧食面積,堅決守好廣西“米袋子”。
從2021年起,廣西每年開展兩次撂荒地調查統計,自下而上形成“六級”臺賬,探索運用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進行動態監測,兩年來累計摸排治理撂荒耕地62萬余畝,恢復耕種的耕地種植糧食比例達到66%。“廣西探索推出散戶拾耕、村集體統耕、經營主體轉耕、社會化服務統耕等4類治理撂荒模式,并啟動耕地占補平衡三年攻堅行動,推動宜糧則糧、宜特則特,能種盡種、應種盡種。”該負責人說。
夏收時節,在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田間地頭,一塊塊金黃色稻田清香飄溢,一派“雙搶”繁忙景象。那樓鎮那弄坡種糧大戶黃報黨在撂荒耕地上種植的118畝早稻喜獲豐收,畝產均超過900斤。“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化肥等農資,組建了農機服務隊,把撂荒地都盤活了。”黃報黨信心十足地說。那頭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文出介紹,當地積極探索自行復耕、村委托管、大戶承包等模式,村黨支部與合作社、商會簽訂“萬企興萬村”共建合作協議,用足用活各項惠農富農政策,不少外出務工的農民紛紛返鄉復耕,撂荒耕地逐漸變為“緊俏田”。
那樓鎮只是廣西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穩糧基礎的一個生動縮影。自治區將全年4234.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和152.3萬畝大豆播種面積目標任務分解下達到各市,全區14個設區市、111個縣(市、區)以及轄區內所有鄉鎮均將糧食生產任務壓實到村、到戶、到田塊。繼去年廣西新增自治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億元開展糧食高產示范創建后,今年又安排糧食生產激勵資金1.5億元,其中第一批激勵資金5000萬元已下達。
多措并舉下,“誰來種地”的問號被逐漸拉直。“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還有補貼,種糧也能掙大錢。”浦北縣福旺鎮北蘭村村民李燕萍告訴記者,今年她在本村流轉承包土地規;N植早稻370畝,平均畝產量950斤,高產田塊達到1300斤。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廣西提出,實施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十大工程,力爭2021-2023年全區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超過1萬億元,重點實施糧食安全保障、基礎設施提升、現代農業支撐等工程,完善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耕地生產能力,改善耕作條件。“讓糧農實實在在享受到政策紅利,讓他們多獲利、多得利,吃下‘定心丸’。”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穩糧 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田多收、穩糧增產,一年三造、高產穩產,是閃爍在蒼梧縣沙頭鎮思艾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內的科技之光。7月23日,農技專家組隨機選取3個生產單元的玉米進行測產,結果顯示甜玉米畝產量達735公斤,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保障玉米產量的同時還能多收一季豆,真是一舉兩得,我計劃明年擴大種植面積。”蒼梧縣種植大戶許仲強說。
今年以來,蒼梧縣緊緊圍繞穩糧保供戰略,聚焦穩玉米、擴大豆,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保障農資供應、開展農技服務,堅持示范先行,樹立樣板,在全縣兩個鄉鎮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并因地制宜制定六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全程機械化管理,明確不同產區的技術參數,讓農民能種、會種、種好,提升農民種植意愿。
在全區規模最大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平南縣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記者了解到,作為廣西首個規;蠖褂衩讕顝秃戏N植示范區,長期致力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試驗,大力推廣“春玉米大豆種植+夏大豆秋玉米換茬種植+冬種馬鈴薯”一年三造糧耕作模式,實現玉米、大豆、馬鈴薯“三豐收”和“一畝頂三畝、一地多收入”目標。據初步測算,帶狀復合種植年均畝產玉米1500公斤、大豆200公斤、馬鈴薯2000公斤,產值7200元左右,比種植兩造增加收入約2700元,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的增加,推動了“撂荒地”變成“藏糧田”“淘金田”。
“這充分說明了,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指出,廣西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和管理工作,全區104個任務縣所有地塊數據已全部上圖入庫、建檔立卡,并通過省級驗收。落實“四良”驅動糧食穩產增產,全區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良種良法相配套,農藝農機相結合。廣西實施水稻玉米高產攻關,加快水稻防寒育秧、水氣平衡、合理密植、“三控”施肥和玉米“一增三改”、重施攻苞肥等高產高效技術推廣,創建百萬畝高產示范片,力爭2022年糧食單產水平提升2%。推動水稻區域性產業中心、工廠化育秧中心建設,推廣應用適宜廣西雙季稻區機插同步側深施肥機、直播機、有序拋秧機、移動式烘干機等高效復式新機具新技術,全區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達到83%以上。“雙搶”期間,全區投入農業生產的農機具達到109萬臺,完成機耕面積1369萬畝、早稻機收面積1098萬余畝;上半年廣西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農戶數達48余萬戶,作業服務面積逾567萬畝。
據初步統計,目前廣西全區已經或正在落實的市縣一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相關扶持資金超過2000萬元,同時統籌財政資金3500萬元,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明顯的4個設區市及10個縣給予資金激勵。截至7月底,全區新建高標準農田210萬畝,占全年任務的87.5%,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完成年度10萬畝任務的126.3%。
增強實效 堅決擔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2016年-2020年,廣西全區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30萬噸以上;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4234余萬畝,總產量超過277億斤,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早稻生產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作為產銷平衡區,廣西糧食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地方儲備糧規模全面落實到位,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發展。”自治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認為,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西緊緊圍繞“六穩、六保”任務,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確保了糧食生產工作穩步推進。目前,廣西通過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連續20年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我區7500萬元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托管項目資金,用于支持14個市77個縣(市、區)的水稻生產薄弱環節的生產性服務,對開展水稻機械化作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個人給予生產社會化服務和生產托管項目補助。”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今年中央繼續下達廣西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資金,支持一批縣區開展整縣推進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
去年底提前下達廣西2022年稻谷目標價格補貼6.37億元、雙季稻補貼2.6億元、雙季稻輪作補貼資金1.5億元;今年3月中旬又下達了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4.44億元,4月再次追加下達稻谷目標價格補貼7080萬元……截至目前,中央已明確并落實廣西的糧食相關補貼資金達15.62億元。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自治區財政在此基礎上又安排了糧食生產激勵資金,首批激勵資金5000萬元早在3月底已下達到獲得激勵的60個縣(市、區),只用于與發展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工作。對水稻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等重點機具實行敞開補貼,全區共補貼包括谷物收獲機、插秧機、干燥機在內的各類機具2.7萬余臺,2022年全區早、種稻機插率同比均有所增加。
此外,廣西注重發揮已建成的50個水稻大型工廠化育秧中心、280多個中小型工廠化育秧中心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推進稻谷烘干中心的建設,鼓勵引導農機合作社、水稻種植公司、水稻種植大戶創新服務經營模式,開展水稻全產業鏈條發展,確保糧食顆粒歸倉不變質。建成141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繼續實施廣西優質糧食工程;拘纬闪艘宰灾螀^級質檢機構為重點、市級機構為骨干、縣級機構為補充的全區糧食質檢體系。同時不斷加大對進口糧食監管力度,全區獲批進口糧食指定監管場地數量實現了沿海沿江沿邊口岸全覆蓋。
如今八桂大地夏糧早已歸倉,新一茬莊稼成為平南縣三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廖柏奇等廣大糧農心頭的“寶貝”。“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央每畝補貼150元、自治區每畝補貼50元。”細數政策性收入,廖柏奇說,今年普通早秈稻、優質稻收購價格每公斤分別比去年上調0.1元、0.04元。
“我們要進一步形成優糧優價導向,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本文轉載來源:農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